轻质砖的工艺
轻质砖(轻质混凝土砖)是一种具有轻质、高强、保温、隔音等优良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,其工艺主要围绕原材料处理、配比设计、成型养护等核心环节展开,以下是详细的工艺流程及关键要点:
一、原材料准备与处理
1. 主要原材料
胶凝材料:
水泥:通常采用硅酸盐水泥(如 P.O 42.5 级),提供强度和胶结作用。
石灰:用于调节混合料的碱度,促进水化反应,提升砖体强度。
骨料:
轻质骨料(降低密度):粉煤灰、硅砂、矿渣、陶粒、膨胀珍珠岩等,需满足粒径和含水率要求(如粉煤灰需过筛,含水率<10%)。
其他填料:石膏(调节凝结时间)、纤维(增强韧性,如玻璃纤维、聚丙烯纤维)。
发气剂:
铝粉(最常用):与碱性溶液反应生成氢气,使混合料发泡膨胀,形成多孔结构。
双氧水、碳化钙等,根据工艺需求选择。
添加剂:
稳泡剂(如硬脂酸钙):稳定气泡结构,防止破裂;减水剂(降低水灰比,提高强度)。
2. 原材料处理
硅砂、矿渣等需破碎、粉磨至规定细度(如 80 目筛余<10%);粉煤灰需去除杂质,确保活性成分(SiO₂、Al₂O₃)含量≥70%。
二、配料与搅拌
1. 配比设计
典型配比(以质量比为例):
水泥:15%~25%,石灰:10%~20%,粉煤灰 / 硅砂:50%~70%,石膏:3%~5%,铝粉:0.05%~0.1%,水灰比 0.4~0.6(根据骨料含水率调整)。
关键控制:铝粉用量直接影响砖体密度(通常目标密度为 500~800kg/m³),需精确计量(误差<0.5%)。
2. 搅拌工艺
分步搅拌:
先将水泥、石灰、骨料、石膏等干料投入搅拌机,干混 1~2 分钟;
加入适量水(含添加剂溶液),湿拌 2~3 分钟,形成均匀浆体;
最后加入铝粉(提前用温水活化),快速搅拌 30~60 秒(避免过度消泡)。
搅拌温度控制:20~30℃,温度过低会延缓发气,过高可能导致气泡不均匀。
三、成型与发气
1. 模具准备
模具需清洁、涂脱模剂(如机油、硅油),尺寸根据需求定制(常见规格:600mm×200mm×200mm 等)。
2. 浇筑与发气
将搅拌好的浆体倒入模具,静置在恒温恒湿环境(温度 25~35℃,湿度≥60%)中,铝粉与碱性溶液反应产生氢气,使浆体膨胀至模具高度的 90%~95%(发气时间 15~30 分钟)。
关键控制:发气过程需避免振动,防止气泡破裂,同时监控膨胀速率(过快易开裂,过慢密度偏高)。
四、静停与切割
1. 静停硬化
发气完成后,模具需在常温下静停 4~8 小时(或升温养护 1~2 小时,温度 50~70℃),使浆体初步硬化(强度达到 0.2~0.5MPa),具备切割性能。
2. 切割工艺
机械切割:使用钢丝切割机(纵向、横向、竖向切割)将坯体切成目标尺寸的砖块,精度要求 ±2mm。
切割后废料(如边角料)可破碎后回用于配料,提高原料利用率。
五、养护与成品处理
1. 蒸压养护(核心工艺)
将切割后的砖坯放入蒸压釜中,通入高压蒸汽(压力 1.0~1.5MPa,温度 175~200℃)养护 8~12 小时,促进水化反应生成托贝莫来石等结晶相,大幅提升强度和耐久性。
养护阶段分升温(30~60 分钟)、恒压(6~8 小时)、降温(30~60 分钟)三个阶段,需严格控制升降温速率(≤5℃/min),防止砖体开裂。
2. 自然养护(可选)
若不采用蒸压工艺,可在自然条件下养护 28 天(温度≥15℃,湿度≥80%),但强度增长较慢,适用于小型生产或特殊需求。
3. 成品检验与堆放
检验项目:密度(≤800kg/m³)、抗压强度(≥3.5MPa)、吸水率(≤20%)、抗冻性(冻融循环 15 次强度损失≤20%)等。
合格产品需干燥堆放(含水率<10%),避免露天受潮,堆放高度≤2m,防止倒塌。
六、工艺特点与优化方向
1. 工艺优势
轻质:密度仅为传统黏土砖的 1/3~1/2,减轻建筑荷载。
节能:导热系数 0.11~0.16W/(m・K),保温性能优于普通砖墙。
环保:利用工业废料(粉煤灰、矿渣等),减少碳排放。
施工便捷:可锯、可刨、可钉,砌筑效率高。
2. 常见问题与改进
气泡不均:调整铝粉粒度(200~325 目)、搅拌速度或添加稳泡剂。
强度不足:优化蒸压参数(如延长恒压时间)、增加水泥用量或添加纤维增强。
开裂风险:控制切割前硬化程度,避免养护阶段温湿度波动过大。
七、应用场景
轻质砖广泛用于建筑非承重墙体(如隔墙、填充墙)、屋面保温层、复合墙板等,尤其适合高层建筑和节能建筑。其工艺成熟度高,通过自动化生产线(如德国伊通、国内大型建材企业设备)可实现规模化生产,产能达每小时数千块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一环节的细节(如蒸压釜操作参数、废料回收工艺),可提供更具体需求以便补充说明。